1. 定制熱線:

          崗亭

          當前位置:崗亭新聞 > 崗亭資訊 > 探索垃圾房垃圾分類“一三一四”金川模式

          探索垃圾房垃圾分類“一三一四”金川模式

          文章出自: 責任編輯: 作者:垃圾房 訪問量:0 發表時間:2021-08-23 10:53:18

          探索垃圾房垃圾分類“一三一四”金川模式

          盛夏傍晚,市人民文化廣場聚集了大批市民前來避暑納涼,幾個小朋友手里攥著喝完的飲料瓶來到一座藍色小屋旁,將飲料瓶投放進了“可回收垃圾”的窗口。工作人員介紹道:“這座小屋是再生資源分類收集點,可回收金屬、塑料、紙類、紡織類垃圾和小家電等,以后大家可以將生活垃圾投放到再生資源分類收集點兌換積分,然后用積分在指定的超市換取生活用品……”

          小小再生資源分類收集點,引領著市民呵護美麗家園。

          垃圾分類房

          金川區對垃圾分類工作高度重視,將垃圾分類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、城市文明的重要指標、打造宜居地域的必要環節,在推進垃圾分類過程中,堅持“一籌三實夯基礎、一引四推布全局”(政府統籌主導,做到宣傳實、 設施實、資金實;黨員干部引領,推進政府各部門單位、中小學、小區居民、沿街商鋪垃圾分類回收工作),以社區、第三方公司為著力點,結合實際創新實踐,探索出垃圾分類“一三一四”金川模式,實現垃圾分類運營低成本、可持續,并形成可推廣、可復制經驗。

          一籌三實夯基礎

          打響垃圾分類攻堅戰

          生活垃圾分類看似小事,卻是社會發展大計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,城區生活垃圾產生量快速增長,垃圾的成分也越來越復雜,目前,市區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約160多噸(高峰期達180噸左右),如何科學有效處理生活垃圾已成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
          為此,金川區在2019年1月,組成學習考察組,赴杭州、紹興、銀川等地學習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先進經驗做法。同年6月,金川區印發實施《金昌市金川區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實施方案》。方案中選取城市部分居民小區、機關事業單位、學校、公共場所作為垃圾分類試點區域,開展為期6個月的垃圾分類試點工作,按照“政府主導、企業運作、注重公益、全民受益”的原則,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,引進專業化垃圾分類運營企業,試點先行,逐步推廣,有序建立分類投放、分類收集、分類運輸、分類處置的生活垃圾處理體系。

          經過半年的試點工作,居民小區初步形成了“天天分、周周投、月月比、年年曬”的分類模式;機關事業單位形成了“隨手分,定時投,月通報,年考核”的分類模式;學校形成了生活垃圾分類“12335模式”。分類模式的提煉形成,進一步營造了濃厚的垃圾分類良好氛圍,引領帶動身邊的人共同參與到垃圾分類新時尚中來。

          2020年,金川區正式印發《金昌市金川區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方案》,以杭州舞環科技有限公司為運營主體,通過政府補助、企業運作的方式,引進生活垃圾分類專業化運營企業,逐步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。

          杭州舞環科技有限公司金昌項目部總監馬昀告訴記者,他們通過以收集點為主的分類運行體系進行分類收集,分類運輸到后端的分揀中心,進行更精細化的分類處理,將可回收物中的紙類、塑料、金屬、玻璃、紡織以及家電類的可以循環利用的再生資源,進行分揀,再送到末端的回收利用工廠,達到資源的循環利用。

          宣傳實。倡導市民積極參與是垃圾分類的關鍵,金川區充分利用各類宣傳媒介,全方位、多層次、常態化宣傳普及垃圾分類知識,著力提高群眾的知曉率和參與度。切實發揮“小手拉大手”作用,開展垃圾分類進校園、進課堂活動,達到“教育一個孩子、影響一個家庭、帶動一個小區、培育一代新人”的效果。合理確定區屬干部職工垃圾分類年度積分目標,組織開展“綠色金昌、人人有責”垃圾分類最強環保達人PK賽,激勵更多的居民積極參與。

          “以前垃圾都是亂扔,既亂又不衛生,現在有回收站,家里的廢品全部分類回收,積分還可以到超市兌換日用品,是挺好的一件事。”市民張女士深有感觸。

          設施實。試點先行,逐步擴大范圍。金川區在居民小區以每800至1000戶作為一個標準單元,在6個街道26個居委會共設置“生態環保小屋”123個,配備回收管家123人,清運車輛9臺。建成金川區再生資源服務智慧云平臺,通過運用互聯網、物聯網、大數據等技術,為垃圾分類提供落地支撐,記錄分析各用戶、各小區分類回收數據,從收集、運輸到利用等環節實施統一管理、監控、調度,做到全流程可追溯。

          城區餐廚廢棄物綜合處理PPP利用項目已于2021年1月5日開始試運營,餐廚廢棄物基本做到了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。在全市設置26個手持終端,建立積分兌換機制。依托再生資源收集點和智能回收箱,回收企業提供“便捷+有償”的綠葉幣積分機制,對單位、居民住戶分類后投放的可回收物進行稱重積分,積分可通過商城兌換、線上兌換、支付寶兌換等方式進行購物,有效激發群眾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。

          資金實。為保障垃圾分類工作機制落實落細,金川區統籌安排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經費,通過公開招投標和政府采購方式,引進具備符合資質要求的運營企業通過公司化運營模式,參與垃圾分類工作。

          一引四推布全局

          垃圾分類房

          垃圾分類無死角推進

          對公眾而言,目前金川區垃圾分類既沒有嚴苛的處罰,也沒有誘人的利益,要促使公眾養成習慣、形成覺悟,就需要政府帶頭引領。

          為此,金川區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引領作用,通過各類宣傳教育方式,逐步帶動周邊群眾共同參與,對垃圾分類如何分、為什么分作系統的詮釋,以垃圾分類進單位、進社區、進學校的布局,做到了城區全覆蓋。從2020年開始,金川區合理確定區屬干部職工垃圾分類年度積分目標,要求全區干部職工以家庭為單位,每天進行垃圾分類,每周投放一次,每季度投放次數應不少于10筆,財政供養人員家庭垃圾分類投放卡每季度積分應不少于1200分,同時各部門單位要將本單位干部職工垃圾分類參與情況,在每季度結束后3個工作日內向金川區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領導小組辦公室報送,通報各單位垃圾分類情況,對不重視垃圾分類工作,敷衍了事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約談。

          全面推進政府各部門、單位垃圾分類工作。政府各部門、機關事業單位自行改造1間房屋作為收集屋,配1名回收管家。各部門單位每個辦公室配發一張垃圾分類投放卡,按照“隨手分,定時投,月通報,年考核”的分類模式,每天進行垃圾分類,每周投放一次,垃圾分類投放卡(綠葉卡)每季度投放次數應不少于10筆。2020年底,已實現金川區城區機關事業單位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。

          全面推進中小學垃圾分類工作。區屬各學校配套建設1間生態環保小屋作為收集屋,各年級組和每個班各配發垃圾分類投放卡1張,積分可在指定超市兌換學習用品,安排1名保潔員做好垃圾分類指導工作。區教育局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學生養成教育范圍,依托課堂教學、校園文化、社會實踐等平臺,加強城區學校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。2020年底,區屬城區學校生活垃圾分類知識達到全普及、全覆蓋。同時,正確引導教職員工正確進行垃圾分類投放,為學生做好榜樣,廣泛向青少年普及垃圾分類理念,切實發揮“小手拉大手”作用,努力達到“教育一個孩子、影響一個家庭、帶動一個小區”的效果。

          全面推進小區居民垃圾分類投放工作。各街道(社區)居民小區按照每800—1000戶標準配套建設(改造)“生態環保小屋”。到2020年底,所有街道社區建成生活垃圾分類投放、收集、運輸、處理設施齊全的垃圾分類處理體系。小區居民按照“天天分、周周投、月月比、年年曬”的分類模式進行垃圾分類,物業、運營企業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常態化開展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普及活動,通過開展垃圾分類現場宣傳、最強環保達人PK賽、設立有害垃圾回收日等活動,激勵引導更多居民參與。運營企業銜接居民小區就近的超市、商店建立積分兌換點,方便居民進行積分兌換消費。

          全面推進沿街商鋪垃圾分類回收工作。積極推進沿街商鋪參與,動員商戶們參與投放,完成了商戶綠葉卡的發放及宣傳工作。通過運行,初步探索形成了“提前預約、上門回收、就近投放、以評促率”的分類模式。

          守護一方凈土

          垃圾分類實現普惠民生

          垃圾分類房

          一到晚上9時半,在金川區恒昌華府小區附近,便會有一輛全封閉垃圾清運車逐家餐飲店回收垃圾。這是金川區實行垃圾分類以來,每天都要上演的場景。

          混置是垃圾,分類成資源。垃圾分類不止于分,分好類的垃圾如何收運處置,才是最關鍵的問題。廚余垃圾直接運送到廚余垃圾處理廠,經分選破碎、熱水沖洗及壓榨后,實現油、水、渣三項分離,廢渣再經厭氧發酵后成為有機營養土,油脂經處理后成為生物原材料,廢水廢氣經系統處理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后排放。真正將垃圾變廢為寶,實現資源化利用,減量化、無害化處理。

          金川區依托再生資源收集點和智能回收箱,對單位、居民住戶分類后投放的可回收物進行稱重積分。積分可通過線上商城、線下指定超市進行積分兌換。

          分類投放有甜頭,投對箱子有賺頭,智慧化垃圾分類讓居民從“逼著分”轉換到“愿意分”。“我們只管在家里把垃圾分類好,在手機上下載小程序或到小區物業辦理綠葉卡,再準確投放,就可以獲得積分再兌換物品。”昌泰里小區居民何偉說道。

          金川區廣州路街道寶晶里社區居民李剛家里,有三個家庭分類垃圾箱,分別是可回收物、廚余垃圾、有害垃圾。每天午后,他都細心地將生活垃圾進行分揀,將喝完的飲料瓶、看完的報紙進行分類打包,下樓的時候隨手投到小區樓下的“生態環保小屋”里。這個小區的垃圾箱房,里外干干凈凈,幾乎沒有一點異味。

          “每投放一類垃圾,電子秤上就會顯示垃圾種類、重量等信息,確認無誤后,點擊支付,獲得的收益就會積累在自己的‘綠葉卡’中。”李剛說,每100個綠葉幣是1元錢,他已經用這些積分,在金龍商場兌換了生活用品。

          利用“互聯網+”鼓勵回收等新模式,一些小區居民已經養成了分類習慣。“每天往回收箱里那么一投,好像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兒一樣,倒不是圖個塊兒八角錢,只是心里有說不出的滿足感。”習慣成自然,李剛樂得其所。

          垃圾分類顯文明,綠水青山展笑顏!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,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“小區環境越來越好了,走在哪里都干干凈凈的。”說起垃圾分類后的變化,在金沙公館小區居住的丁建年贊不絕口。

          關鍵字: 垃圾房 垃圾房廠家 垃圾房價格


          上一篇:“隨手扔”變“隨身分”,垃圾房垃圾分類漸成
          下一篇:學生義工積極宣貫垃圾房垃圾分類
          QQ咨詢 商橋咨詢
          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软件